linux 技巧集

linux 技巧集
改变文件或目录之读、写、执行之允许权
====================================
执行格式:chmod [-R] mode name ( name 可为文件名或目录名;mode可为 3 个 8 位元之数字,或利用ls -l 命令,列出文件或目录之读、写、执行允许权之文字缩写。)
mode : rwx rwx rwx r:read w:write x:execute(user group other 缩写为: u g o)
Example :
% chmod 755 dir1 将目录dir1,设定成任何使用者,皆有读取及执行之权利,但只有拥有者可做修改。
% chmod 700 file1 将文件file1,设定只有拥有者可以读、写和执行。
% chmod o+x file2 将文件file2,增加拥有者可以执行之权利。
% chmod g+x file3 将文件file3,增加群组使用者可执行之权利。
% chmod o-r file4 将文件file4,除去其它使用者可读取之权利。

改变文件或目录之拥有权
======================
执行格式:chown [-R] username name ( name 可为文件名或目录名。)
Example :
% chown user file1 将文件 file1 之拥有权,改为使用者 user 所有。
% chown -R user dir1 将目录 dir1,及其下所有文件和子目录之拥有权,改为使用者 user 所有。

检查自己所属之群组名称
======================
执行格式:groups
Example :
% groups

改变文件或目录之群组拥有权
==========================
执行格式:chgrp [-R] groupname name ( name 可为文件名或目录名 )
Example :
% chgrp vlsi file1 将文件 file1 之群组拥有权,改为 vlsi 群组。
% chgrp -R image dir1 将目录dir1,及其下所有文件和子目录,改为 image 群组。

改变文件或目录之最后修改时间(变为当前时间)
=========================================
执行格式:touch name ( name 可为文件或目录名称。)
Example :
% touch file1
% touch dir1

文件之连结
==========
同一文件,可拥有一个以上之名称,可将文件做数个连结。
执行格式:ln oldname newname ( Hard link )
Example :
% ln file1 file2   将名称 file2,连结至文件 file1。
执行格式:ln -s oldname newname ( Symblick link )
Example :
% ln -s file3 file4 将名称 file4,连结至文件file3。

文件之字串找寻
==============
执行格式:grep string file
Example :
% grep abc file1 寻找文件file1中,列出字串 abc 所在之整行文字内容。

找寻文件或命令之路径
====================
执行格式:whereis command ( 显示命令之路径。)
执行格式:which command ( 显示命令之路径,及使用者所定义之别 )
执行格式:whatis command ( 显示命令功能之摘要。)
执行格式:find search-path -name filename -print ( 搜寻指定路径下,某文件之路径 )
Example :
% find / -name file1 -print ( 自根目录下,寻找文件名为 file1 之路径)

比较文件或目录之内容
====================
执行格式:diff [-r] name1 name2 ( name1 name2 可同时为文件名,或目录名称 )
Example :
% diff file1 file2 比较文件 file1 与 file2 内,各行之不同处。
% diff -r dir1 dir2 比较目录 dir1 与 dir2 内,各文件之不同处。

如何实现为一个网卡绑定多个IP地址?
====================================
  Linux的网络设备配置文件存放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里面,对于以太网的第一个网络设备,配置文件名一般为 ifcfg-eth0 如果需要为第一个网络设备绑定多一个IP地址,只需要在/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目录里面创建一个名为ifcfg-eth0:0的文件,内容样例为:
DEVICE="eth0:0"
IPADDR="211.100.10.119"
NETMASK="255.255.255.0"
ONBOOT="yes"
  其中的DEVICE为设备的名称,IPADDR为此设备的IP地址,NETMASK为子网掩码,ONBOOT表示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
  如果需要再绑定多一个IP地址,只需要把文件名和文件内的DEVICE中的eth0:x加一即可。LINUX最多可以支持255个IP别名。

如何设置login后欢迎信息
====================================
修改/etc/motd,往里面写入文本,就能使用户通过telnet正确登录后执行shell之前得到相应的提示信息。
motd就是“messages of the day”,也就是当日信息的意思。管理员可以往里面写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通知等来提醒正式用户。

如何设置login前欢迎界面
====================================
修改/etc/issue或者issue.net,往里面写入文本,就能使得用户在login前得到相应的提示,这将有助于用户分辨自己正在连接哪里的主机。
issue的内容是出现在本机登录的用户界面上,而issue.net则是在用户通过网络telnet的时候出现。

如何在bash下快速执行某个特定历史命令
====================================
在bash下面按ctrl+r可以查找历史命令中匹配的命令并执行

如何查看进程继承关系
====================================
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
pstree
即可,程序会以树状结构方式列出系统中正在运行的各进程之间的继承关系。

如何找出内存占用最大的进程
====================================
除了可以使用top命令查看内存使用情况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快的命令行命令,相关的命令如下:
ps aux | sort +4n
或者
ps aux | sort +5n

如何在Linux下面编辑二进制文件
====================================
到http://freshmeat.net/redir/hexedit/4088/url_tgz/hexedit-1.2.3.src.tgz下载hexedit安装到系统上,就能用hexedit filename来编辑二进制文件。

如何设置用户密码过期时间
====================================
设置某个用户的密码过期时间可以用usermod -e来设置,如果要统一设置用户的密码过期时间,那么就要修改/etc/login.defs里面的PASS_MAX_DAYS,比如修改所有用户的密码过期时间是30天:
PASS_MAX_DAYS 30
如果这个值是99999,那么表示密码永不过期。

如何修改网卡MAC地址
====================================
首先必须关闭网卡设备,否则会报告系统忙,无法更改。
命令是: /sbin/ifconfig eth0 down
修改 MAC 地址,这一步较 Windows 中的修改要简单。
命令是:/sbin/ifconfig eth0 hw ether 00:AA:BB:CC:DD:EE
重新启用网卡 /sbin/ifconfig eht0 up
网卡的 MAC 地址更改就完成了

如何用Bash纠正错误命令
====================================
当你输入一个命令不知道是否正确的时候,可以使用ctrl+t来纠正到正确的命令。
比如输入mkdri,然后按ctrl+t,bash会帮你纠正到最接近的命令mkdir。

如何使非root用户都不能远程登录
====================================
建立/etc/nologin文件,这样所有的非root用户都不能远程登录。

如何不显示其他用户的消息
====================================
用户可以使用mesg n来禁止别人给他发送信息,其实就是禁止别人往自己的终端上面的写权限。当别人试图再使用write给他发送信息时,发送者将会看见提示:
write: user has messages disabled on pts/n

如何知道某个命令使用了什么库文件
====================================
例如要知道ls使用了什么库文件,可以使用:
$ ldd /bin/ls

如何临时增加交换空间
====================================
产生一个64M的空文件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024 count=65536

初始化该文件为交换文件:
mkswap /swapfile 65536
sync

激活这个交换文件:
swapon /swapfile

如何使一个用户进程在用户退出系统后仍然运行
====================================
使用nohup command &,比如:
nohup wget -c ftp://test.com/test.iso
这样即使用户退出系统,wget进程仍然继续运行直到test.iso下载完成为止

如何限制用户的最小密码长度
====================================
修改/etc/login.defs里面的PASS_MIN_LEN的值。比如限制用户最小密码长度是8:
PASS_MIN_LEN 8
这样用户设置密码的时候如果输入的密码长度小于8将不能设置

如何限制只有0组(gid=0)的用户可以su成root
====================================
修改/etc/login.defs里面的SU_WHEEL_ONLY的值为:
SU_WHEEL_ONLY yes
那么就只有gid为0的用户可以su成root。

如何禁用Ctrl+Alt+Del键重启系统
====================================
有时候为了防止误操作导致系统重新启动(如机房里面新来了个习惯用Window$系统的管理员:-D),或者出于安全的原因,需要禁用Ctrl+Alt+Del组合键。
只需要注释掉/etc/inittab文件内的
ca::ctrlaltdel:/sbin/shutdown -t3 -r now
这一行即可。如何注释?在这一行的行首放一个“#”号即可。

怎么样格式化磁盘
====================================
Linux下有一条mkfs命令,相当于format,可以对磁盘进行文件系统制作操作(或者说格式化)。命令的语法为:
mkfs -t 文件系统类型 /dev/设备名
如要把/dev/sda1格式为reiserfs格式,使用以下命令:
mkfs -t reiserfs /dev/sda1
当然,也可以使用mkfs.fstype命令来格式化磁盘,其中的fstype为文件系统名,如reiserfs文件系统的格式化命令为mkfs.reiserfs。上面那条命令的相应版本为:
mkfs.reiserfs /dev/sda1

如何取消root命令历史记录以增加安全性
====================================
为了设置系统不记录每个人执行过的命令,就在/etc/profile里设置:
HISTFILESIZE=0
HISTSIZE=0
或者:
ln -s /dev/null ~/.bash_history
这样就可以了。

如何使用netrc文件进行自动ftp
====================================
在自己的home目录下建立一个权限600,名为.netrc的文件,内容是:
machine 192.168.0.1 login test password test
这样以后你每次ftp 192.168.0.1的时候,系统都会帮你以用户名test,密码test登录。
利用这个特征可以实现自动ftp。
例如你想要每天5:00到192.168.0.1机器上面获得/test目录下的文件test.txt,可以这么做:
建立一个文件ftp_cmd,内容为:
cd test
get test.txt
bye
然后使用crontab -e设置定时任务:
0 5 * * * ftp 192.168.0.1 < ftp_cmd

如何测试硬盘性能
====================================
使用hdparm -t -T /dev/hdX就可以测试硬盘的buffer-cache reads和buffered disk reads两个数据,可以用来当作硬盘性能的参考。
同时使用hdparm -c3 /dev/hdaX还能设置硬盘以32bit传输,以加快数据传输的速度。

压缩和打包文件
====================================
.bz2 文件如何解压缩 用tar -I 或者bunzip2 命令都可以。
.bz2 — 使用bzip2命令压缩的文件,可以使用bzip2 -d filename 解包
.gz — 使用gzip命令压缩的文件,可以使用gunzip -d filename 解包
.tar — 使用tar打包的文件,即tarball文件,可以使用tar xf filename 解包
.tbz — 使用tar打完包后再以bzip2命令压缩的文件,可以使用tar jxf filename 解包
.tgz — 使用tar打完包后再以gzip命令压缩的文件,可以使用tar zxf filename 解包
个人总结:
[.tar] 解开:tar xvf *.tar 把文件打包不压缩:tar cvf *.tar DirName
[.tar.gz]解开:tar xzvf *.tar.gz 把文件打包并压缩:tar czvf *.tar.gz DirName
[.bz2] 解开:bzip2 -d *.bz2
[.bz] 解开:bzip -d *.bz
[.gz] 解开:gzip -d *.gz
请参见:【Linux下常用压缩格式的压缩与解压方法 】

如何对光驱、软驱实现AutoMount
====================================
安装完Redhat Linux之后,运行ntsysv,选中服务后台程序autofs.autofs的两个配置文件在/etc/auto.misc和 /etc/auto.master。

/etc/auto.master定义了mount目录和mount所需的配置文件名及其空闲时自动umount的时间。下面是默认配置:
[jephe@sh3 /etc]$ more auto.master
/misc /etc/auto.misc –timeout 60

下面是我的/etc/auto.misc配置文件:
[jephe@sh3 /etc]$ more auto.misc
cdrom -fstype=iso9660,ro :/dev/cdrom
floppy -fstype=vfat :/dev/fd0
e2floppy -fstype=ext2 :/dev/fd0
注:
a.确保/dev/cdrom作为符号链接指向你的光驱所在的分区,作为我的情况:
[jephe@sh3 /dev]$ ls cdrom -l
lrwxrwxrwx 1 root root 3 Aug 26 08:44 cdrom -> hdd
b.当软盘为windows 95格化化的vfat分区类型时,设定了安装目录/misc/floppy
c.当软盘为Linux格式化过的ext2分区类型时,设定了安装目录/misc/e2floppy

至此,若还未启动autofs,则运行/etc/rc.d/init.d/autofs start, 若对上述两个文件中做过任何更改,运行/etc/rc.d/init.d/autofs restart即可。

放入一片光盘进入光驱后,不需任何动作,直接进入目录/misc/cdrom,autofs 将自动先为你mount光驱同样,若放入一张vfat格式的软盘,你可以cd /misc/floppy,若是ext2格式的软盘,则cd /misc/e2floppy。在超过一分钟未使用它们,且当前目录不是自动mount目录/misc/cdrom,/misc/floppy,/misc/e2floppy,系统将自动umount它们。

cron 计划任务
====================================
简介
crontab-操作每个用户的守护程序和该执行的时间表。

部分参数说明
crontab file [-u user]-用指定的文件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u user]-用标准输入替代目前的crontab.
crontab-1[user]-列出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e[user]-编辑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d[user]-删除用户目前的crontab.
crontab-c dir- 指定crontab的目录。
crontab文件的格式:M H D m d cmd.
M: 分钟(0-59)。
H:小时(0-23)。
D:天(1-31)。
m: 月(1-12)。
d: 一星期内的天(0~6,0为星期天)。
cmd要运行的程序,程序被送入sh执行,这个shell只有USER,HOME,SHELL这三个环境变量。

下面是一个例子文件:
#MIN HOUR DAY MONTH DAYOFWEEK COMMAND
#每天早上6点10分
10 6 * * * date
#每两个小时
0 */2 * * * date
#晚上11点到早上8点之间每两个小时,早上8点
0 23-7/2,8 * * * date
#每个月的4号和每个礼拜的礼拜一到礼拜三的早上11点
0 11 4 * mon-wed date
#1月份日早上4点
0 4 1 jan * date
范例
$crontab -l 列出用户目前的crontab.
#MIN HOUR DAY MONTH DAYOFWEEK COMMAND
10 6 * * * date
0 */2 * * * date
0 23-7/2,8 * * * date

如何在Linux里面恢复mbr?
====================================
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来恢复:
dd if=/boot/boot.NNNN of=/dev/hda bs=446 count=1
其中bs(buffer size)是指重写的字节数。为什么不是512呢?主引导扇区是一个扇区(512字节)呀?答案是因为我们用上面的命令是为了修复可能被病毒修改了的主引导记录MBR,或者想把LILO卸载掉,而不是恢复整个主引导扇区。所以我们只把主引导扇区的备份文件boot.NNNN的前446个字节重写入主引导扇区。boot.NNNN是我们在安装Linux之前整个主引导分区的备份。如果我们把512个字节全部写入主引导扇区就可能会把安装了Linux后改变了的硬盘DPT表也破坏掉。那就坏事了。 🙂

如何列出一个目录占用的空间
====================================
du或du -s或du -k
du -S | sort -n 可以迅速发现那个目录是最大的。

用df可以看到已安装的文件系统的空间大小及剩余空间大小。

quota -v查看用户的磁盘空间信息,如果你用quota限制了用户空间大小的话。

在使用less 或 more时,如何直接启动编辑器
====================================
在less或者more中打入v键,会立即启动vi编辑器,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

如何察看你当前使用的Linux内核的版本
====================================
可以使用uname -r来查看当前内核版本。如果使用uname -a可以查看包括内核版本,机器硬件信息、网络节点名、操作系统名字等信息

如何显示文件的类型
====================================
用命令 file 可以使你知道某个文件究竟是ELF格式的可执行文件, 还是shell script文件或是其他的什么格式 例如:
#file startx

如何将man page转成HTML格式
====================================
使用 man2html 这个指令,就可以将 man page 转成 HTML 格式了。用法是:
man2html filename > htmlfile.html
例子:
man2html /usr/man/man1/man2html.1 > ~/man2html.html

查看文件内容的特殊方法
====================================
相信最基本的cat和less你已经很熟悉了,如果有特殊的要求呢:
如果你只想看文件的前5行,可以使用head命令,如:
head -5 /etc/passwd

如果你想查看文件的后10行,可以使用tail命令,如:
tail -10 /etc/passwd
tail -f /var/log/messages
参数-f使tail不停地去读最新的内容,这样有实时监视的效果,当你在ppp拨号的过程中用它岂不是很方便!

查看文件中间一段,你可以使用sed命令,如:
sed -n ‘5,10p’ /etc/passwd
这样你就可以只查看文件的第5行到第10行。

linux下文件分割与合并
====================================
$dd if=source of=target.1 bs=1M count=10
$dd if=source of=target.2 bs=1M skip=10
source被分为target.1和target.2两个文件,其中target.1为source的前10M部分;target.2为source的减去10M后的部分。
$cat target.1 target.2 > othersource
source与othersource是同一个文件。

RedHat下如何显示彩色目录列表
====================================
打开/etc/bashrc, 加入如下一行:
alias ls="ls –color"
下次启动bash时就可以像在Slackware里那样显示彩色的目录列表了, 其中颜色的含义如下:
蓝色–>目录
绿色–>可执行文件
红色–>压缩文件
浅蓝色–>链接文件
灰色–>其他文件

什么是Linux 运行级?
====================================
什么是运行级呢?简单的说,运行级就是操作系统当前正在运行的功能级别。这个级别从1到6,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级别在/etc/inittab文件里指定。这个文件是init程序寻找的主要文件,最先运行的服务是那些放在/etc/rc.d 目录下的文件。
不同的运行级定义如下:(可以参考Red Hat Linux 里面的/etc/inittab)
# 缺省的运行级,RHS 用到的级别如下:
# 0 – 停机(千万不要把initdefault 设置为0 )
# 1 – 单用户模式
# 2 – 多用户,但是没有 NFS
# 3 – 完全多用户模式
# 4 – 没有用到
# 5 – X11
# 6 – 重新启动 (千万不要把initdefault 设置为6 )

对各个运行级的详细解释:
0 为停机,机器关闭。
1 为单用户模式,就像Win9x 下的安全模式类似。
2 为多用户模式,但是没有NFS 支持。
3 为完整的多用户模式,是标准的运行级。
4 一般不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用它来做一些事情。例如在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用尽时,可以切换到这个模式来做一些设置。
5 就是X11,进到Xwindow系统了。
6 为重启,运行init 6机器就会重启。
不同的运行级有不同的用处,也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形来设置。例如,如果丢失了root 口令,那么可以让机器启动进入单用户状态来设置。在启动后的 lilo 提示符下输入:
init=/bin/sh rw
就可以使机器进入运行级1 ,并把root文件系统挂为读写。他会跳过所有系统认证,让你使用passwd 程序来改变root口令,然后启动到一个新的运行级。

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释疑
====================================
在Linux系统中,uptime、w、top等命令都会有系统平均负载load average的输出,那么什么是系统平均负载呢?
系统平均负载被定义为在特定时间间隔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进程树。如果一个进程满足以下条件则其就会位于运行队列中:
- 它没有在等待I/O操作的结果
- 它没有主动进入等待状态(也就是没有调用’wait’)
- 没有被停止(例如:等待终止)
例如:
[root@www2 init.d]# uptime
7:51pm up 2 days, 5:43, 2 users, load average: 8.13, 5.90, 4.94
命令输出的最后内容表示在过去的1、5、15分钟内运行队列中的平均进程数量。
一般来说只要每个CPU的当前活动进程数不大于3那么系统的性能就是良好的,如果每个CPU的任务数大于5,那么就表示这台机器的性能有严重问题。对于上面的例子来说,假设系统有两个CPU,那么其每个CPU的当前任务数为:8.13/2=4.065。这表示该系统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

如何以树状结构显示系统当前的任务
====================================
运行ps时指定—forest选项,当前运行的进程将会以树状格式显示出来。比如:所有由xserver运行的程序,将会以xserver做为它们的“根”显示出来。
命令格式:
ps afx
其中’a’表示列出所有运行的进程;’x’列出所有的后台进程;’f’是’-forest’的缩写。输出的格式如下:
329 ? SW 0:00 [wdm]
342 ? R 9:57 \_ /usr/X11R6/bin/X :0 vt7 -fbbpp 16 -auth /usr/etc/
343 ? SW 0:00 \_ [wdm]
364 ? S 0:45 \_ /usr/bin/enlightenment
399 ? S 0:00 \_ /usr/bin/ssh-agent sh /home/tuneup/.xse
404 ? S 2:28 \_ gkrellm -wm
787 ? S 0:05 \_ aterm -fg white -tr
788 ttyp0 SW 0:00 \_ [bash]
792 ttyp0 S 0:00 \_ vim todo

注:另外一种得到格式化输出结果的方法是:pstree -pu

列目录时如何显示中文文件名
====================================
我们可以使用–show-control-chars命令选项来显示。
例如:
$ls –show-control-chars
如果使用的是一个比较常用的windows的分区,那么可以通过修改fstab来实现,在fstab中加入类似内容:
/dev/hda1 /mnt/c vfat defaults,codepage=936,iocharset=cp936 0 0
那么以后进入系统后都可以方便地使用/mnt/c访问windows的这个目录并正确显示目录名和文件名。

如何使用iso文件?
====================================
许多Linux发行版本都有.iso的光盘镜像文件,可以用来刻录光盘。我们也可以在Linux系统下直接使用。
  #mount -t iso9660 -o loop xxxxx.iso /any/path/if/u/like

查询你的CPU等级
====================================
cat /proc/cpuinfo

如何使用户没有telnet和ftp权限
====================================
若只希望用户没telnet权限,则需要修改/etc/passwd中对应该用户的shell为/bin/true。
若只希望用户没有telnet和ftp权限,则需要修改/etc/passwd中对应该用户的shell为/bin/false。

如何连续执行一个命令
====================================
使用watch命令,可以反复执行命令,如果和ls配合,可以达到观察某文件大小变化的效果。例如:
$watch ls -l file.name

如何防止某个关键文件被修改
====================================
在linux下,有些配置文件是不允许任何人包括root修改的,为了防止被误删除或修改,可以设定该文件的"不可修改位(immutable)"。
例如:
chattr +i /etc/fstab
如果需要修改文件则:
chattr -i /etc/fstab
以后再修改文件。

linux环境下如何undelete
====================================
先在自己的主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trash的子目录,然后在bashrc加入以下指令:
alias rm ‘mv -f !* ~/.trash’
alias undel ‘mv ~/.trash/!* ./!*’
alias cleantrash ‘/bin/rm -rf ~/.trash; mkdir ~/.trash;sync’
alias lrm ‘ls ~/.trash’
若文档是直接用rm命令删除的,理论上 ext2 内 rm 掉的档案还是可以用 debugfs , ext2ed 救回来的.当然… 被 overwrite 掉就没救了。

如何找出磁盘中某个大小范围内的文件
====================================
比如要查找磁盘中大于3M的文件:
find . -size +3000k -exec ls -ld {} ;

如何快速重新执行已经执行过的命令
====================================
使用!可以实现该功能,例如你前面执行了很多命令,现在突然想执行上一次执行的./configure命令,则只需要输入“!./con”即可而无需使用上下键来滚动查找。
而!!则能代替前面一个命令。比如刚执行过一次ifconfig,输入“!!”则等于再执行一次ifconfig。
而且这两个用法可以和其他命令组合,比如你刚执行过ifconfig,然后执行man !!,就等于执行man ifconfig。

当终端出现混乱时,如何让它恢复正常
====================================
当使用stty命令而出现一些混乱或者更糟的是,使用一个程序而使终端设置完全混乱了时怎么办?要回到“现实”,试试下面的命令:
stty sane
如果击键变得混乱时,试着用来把命令括起来,输入的顺序是先按下CTRL再键入j键。
ctty sane
这个命令不会回到先前的设置,但却可以去除一些稀奇古怪的设置。而真正会出现什么设置要依赖于所使用的系统,但它至少会让你能输入字符,并见到结果。从这里开始,你可以把一些组合键设置为你所喜欢的方式。

如何将.gz文件分割为数个1.44mb
====================================
把一个文件分割到软盘:
tar cfvm /dev/fd0 file.tar.gz
把软盘上的文件合并到硬盘:
tar xvfm /dev/fd0

如何一次处理一整个目录
====================================
Linux/UNIX 的很多常用命令如 rm , cp 等都有一个参数—- -r , 是递归的意思, 命令里加了参数 -r 就可以对目标目录及其下所有子目录进行操作,如:
rm -rf /test (f 是 force 意为强行)
该命令完全删除根目录下的子目录 test ,作用类似于 dos 下的 deltree ,当然使用这个命令时要特别小心。再如:
cp -r /test /test1
有类似 dos 下 xcopy /s 的作用。

redhat下如何允许root通过telnet登录?
====================================
方法1:/etc/securetty ( 加入 pts/0 、pts/1、…)
# echo "pts/0" >> /etc/securetty
方法2:为了在redhat linux系统中激活远程登陆,从文件/etc/pam.d/login中移去下面这一行:
auth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security.so
将/etc/securetty这个文件改名就行啦,该文件是定义root只能在tty1~tty6的终端上登录的,详细的信息可以"man login"。

Linux正常重新启动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新启动方法:
====================================
Ctrl+Alt+Del
#init 6
#shutdown -r now
#reboot

为什么我的linux不允许普通用户登录?
====================================
  以root的身份登录系统,检查是不是有/etc/nologin这个文件,删除这个文件,然后再以普通用户的身份登录。相信问题已经解决。
  出现这种问题一般是因为系统在关闭的过程中意外中断了操作,如断线或者是插头被拔了之类的意外。而系统在关闭的过程中会自动的产生这个文件,以便通知用户系统正在关闭这就造成普通用户无法登录了。
  另外一种原因是系统管理员在对系统进行维护,为了维护的过程中不受其他用户的影响,需要生成这个文件来禁止其他用户登录。但很不幸系统管理维护完以后忘记删除这个文件了。

如何改变当前路径下所有目录和文件的所有权
====================================
改变所有子目录及文件的所有权
#chown -R owner[.group] *
也可以用find命令来实现:
#find . -exec chown owner[.group] {} ;

改变所有子目录及文件的属性
在你要改变属性的目录下,输入命令:
#chmod -R 777 *
就可以改变下面所有子目录及文件的属性,不过使用这个命令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要是在根目录下打入这个命令,你所有文件的属性都将改变,这就会引起很大的安全性问题。

如何快速查找文件
====================================
查找文件可以用find,但最好是用locate,速度快,参数少。
$locate filename
  它是在一个数据库里面查找,所以,要记得经常用updatedb命令更新数据库。一般地,在crontab中的cron.daily脚本会执行/usr/sbin/logrotate /etc/logrotate.conf命令,让机子在每天深夜更新数据库。

如何将Linux或FreeBSD复制到另一颗硬盘 ?
====================================
  Linux上的系统复制很简单,使用cp -ax将partition资料复制过去,重开机後设定lilo就可以了。
FreeBSD也可以用cp来复制文档,但是对于复制整个文档系统并不是好方法。
这里介绍使用dump和restore来做:

创建新的文档系统
假如你的新硬盘为ad1, 而将来的根分区将是ad1s1a, 你可以先创建文档系统:
newfs /dev/ad1s1a
mount /dev/ad1s1a /mnt
cd /mnt

复制:
dump -f- / | restore -f- -r
这是把老的根文档系统复制输出到管道,restore从管道里读数据,写入当前目录所在的文档系统。

按部就班复制其他文档系统
复制完後,也许 要修改新硬盘下的/etc/fstab,安装上新的分区,摘下老硬盘就可以了。
再补充一点,如果你要复制的是另外一台机器,可以用rsh,这样就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个分区数据传送到另外一台机器,不需要NFS,不需SAMBA等就可以解决问题,而cp就很难作到了。
newfs /dev/ad1s1a
mount /dev/ad1s1a /mnt
cd /mnt
rsh -l yourname thathost ‘dump -f- /’ | restore -f- -r

linux怎么给一个普通用户reboot权限?
====================================
分四种情况讨论:
1.让任何人(包括根本不拥有系统帐号的人)都可以通过控制台reboot
在/etc/inittab文件中保留ca::ctrlaltdel:/sbin/shutdown -t3 -r now
这一行。这样全国人民都可以reboot你的机器,只要你把控制台交出来。

2.让所有系统用户都可以reboot
执行# > /etc/security/console.apps/reboot即可。这就在console.apps目录下生成了一个空文件,文件名就是授权的application。以上路径是针对Mandrake系统而言的,其他系统我不清楚。不过,真正高雅的Mandraker或许根本就不会去靠“>”来生成这个文件——他们会使用msec来进行控制的。

3.让指定的用户才可以reboot
假设我们要让用户zhizunbao拥有reboot的权限,我们靠uid/gid来完成控制:
# groupadd reboot
# cd /usr/local
# mkdir reboot
# chown root:reboot reboot/
# chmod 750 reboot/
# cd reboot
# cp /sbin/reboot .
# chmod 4755 reboot
# usermod -G reboot zhizunbao
现在,zhizunbao就可以运行/usr/local/reboot/reboot来重启动机器。

4.在一台不设普通用户的机器上启用口令验证reboot
这实际上是靠添加一个关机帐号来实现的,该帐号的shell就是加了s位的/sbin/halt,并且口令只有少数维护人员知道。我们这里采用的就是第4套方案。

怎样知道自己的机器上有哪些服务在运行
====================================
若一台机器运行有很多不需要的服务,那么被攻击者入侵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加大,因此作为管理员就应该经常查看系统运行有哪些服务。
首先查看系统运行的进程
若需要查看系统当前运行的所有进程,就需要用如下命令:
# ps auxw
其中参数a表示显示系统中所有用户的的进程;u表示输出进程用户所属信息;x表示也显示没有控制台的进程;若显示行太长而被截断则可以使用f参数;
查看系统监听的服务
# netstat -ln
l表示显示当前系统监听的端口信息;n表示端口按照端口号来显示,而不转换为service文件中定义的端口名;若希望了解各个端口都是由哪些进程监听则可以使用p参数。
若发现不需要的服务,可以使用linuxconf或ntsysv命令来关闭这些服务在系统启动时自启动,然后重新启动系统则这些服务将在运行。
有些服务是由inetd超级服务器来监控的,则需要标记/etc/inetd.conf来关闭这些服务。

查询端口对应的服务
====================================
# lsof -i :端口号
查询此端口对应的服务。

vi 中设置自动缩进
====================================
:set autoindent
:set ai
取消
:set noautoindent
:set noai

如何使linux系统对ping不反应
====================================
在linux里,如果要想使ping 没反应也就是用来忽略icmp包。可以用:
echo 1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若想恢复就用:
echo 0 > /proc/sys/net/ipv4/icmp_echo_ignore_all

如何实现多网卡bondin
====================================
使用多块网卡虚拟成为一块网卡,具有相同的IP地址。这项技术其实在sun和cisco中已经存在,分别称为Trunking和etherchannel技术,在Linux中,这种技术称为bonding。
因为bonding在内核2.4.x中已经包含了,只需要在编译的时候把网络设备选项中的Bonding driver support选中就可以了。
然后,重新编译核心,重新起动计算机,执行如下命令:
ismod bonding
ifconfig eth0 down
ifconfig eth1 down
ifconfig bond0 ipaddress
ifenslave bond0 eth0
ifenslave bond0 eth1
现在两块网卡已经象一块一样工作了.这样可以提高集群节点间的数据传输.
你最好把这几句写成一个脚本,再由/etc/rc.d/rc.local调用,以便一开机就生效.
bonding对于服务器来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在没有千兆网卡时,用两三块100兆网卡作bonding,可大大提高服务器到交换机之间的带宽.但是需要在交换机上设置连接bonding网卡的两个口子映射为同一个虚拟接口。

Mounting ISO images (no CD-R required)
by Adrian Chung
======================================
You’ve just downloaded a 650MB ISO file, ready for burning to a CD-R. The MD5 hash checks out, but you’re still not sure if the image contains what you want. If you’re too impatient to wait for the CD-R to burn, you can browse the actual downloaded file via the loopback device. First create a mount point
bash# mkdir /mnt/iso
Then mount the .iso file:
bash# mount -t iso9660 -o loop Mandrake80-inst.iso /mnt/iso
Now browse the directory tree mounted on /mnt/iso. This is useful as a space saving measure when you want access to both the directory tree and to the raw .iso image on the same machine.

Removing ^M from file
by Ismail YENIGUL , homepage: http://www.enderunix.org
======================================================
if you have transferred a file from MS Windows to UNIX, you might find that the file looks like this:
bleh bleh ^M
leh leh ^M
tey tey tey^M
This is because Windows uses carridge return and newline to indicate a new line.
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get rid of the ^M characters:
1- cat filename1 | tr -d "^V^M" > newfile
2- sed -e "s/^V^M//" filename > outputfilename
where ^V is actually control-V and ^M is actually control-M (you must type these yourself, don’t just copy and paste this command from this web page)
3-vi solution : open file with vi
1. hit the ESC key
2. :%s/^V^M//
3 – some distributions contain a command called dos2unix which removes these carridge return characters
4- use the texteditor vim (www.vim.org) and edit the file. If all the lines (not only some) contain consistently the carridge return characters then vim will show [textmode] and when you change the mode with the command
:set notextmode
it will remove them.

Create /dev/null
by Mariusz Zinowicz
====================================
I have moved a file to /dev/null and now my system doesn’t work
If you move a file with the mv command to "/dev/null" then it will be overwritten with an ordinary file.
How to fix it:
Boot your system. If it doesn’t boot take a one disk distribution like Toms rtbt and mount your /dev/hdXX partition.
Now type in a shell "mknod /dev/null c 1 3" to create a nod file. /dev/null is the path where the nod file will be saved. The c stands for a character device and the two numbers are the major and the minor numbers for the null device.
After that you must change with "chmod 666 /dev/null" the read, write and execute permissions.
With "ls -alF /dev/" you will see all nod files with it’s own three parameters like
"crw-rw-rw- 1 root root 1, 3 Oct 4 11:34 null ".
You will see a "c" in the near of the rwx flags an a " 1, 3" left of the date.

Resetting your terminal/shell window
by Buffer_7
====================================
When accidentally doing a :
cat /bin/somefile_binary
you can end up with a "broken terminal". The binary file may possibly contain characters that
put a terminal into a mode where the output becomes unreadable. To put the terminal back to
normal you can type blindly:
reset
and it’s normal.
best regards

Howto log in to your server passwordless via ssh ( rsa version )
by Murat Ilker Balaban , homepage: http://www.enderunix.org/
====================================
Create your private and public keys via ssh-keygen program
$ ssh-keygen
Computing keys
Testing the keys..
Key generation complete..
Enter the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 (/usr/home/murat/.ssh/identity)
Press enter for the default value…
Your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saved in /usr/home/murat/.ssh/identity
Your public ket is:
blah….blah…blah….
Your public key has been saved in /usr/home/murat/.ssh/identity.pub
Now that we have created our public key, take your
public key which is ~/.ssh/identity.pub to your server,
in the ~/.ssh/ directory, create a file named authorized_keys
and append the content of identity.pub file to your authorized_keys file
now, in your machine, type
$ ssh -l username your_remote_machine.domain.com
Boom, no password, no headache, you’re in the other side…;)

Blocking anyone to su to root
by Ismail YENIGUL , homepage: http://apache.cslab.itu.edu.tr
====================================
The su (Substitute User) command allows you to become other existing
users on the system. For example you can temporarily
become "root" and execute commands as the super-user "root". If
you don’t want anyone to su to root or restrict "su" command to
certain users then add the following two lines to the top of
your "su" configuration file in the "/etc/pam.d/" directory.
1- Edit the su file (vi /etc/pam.d/su) and add the following two
lines to the top of the file:
auth sufficient /lib/security/pam_rootok.so debug
auth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wheel.so group=wheel
After adding the two lines above, the "/etc/pam.d/su" file should
look like this:
#%PAM-1.0
auth sufficient /lib/security/pam_rootok.so debug
auth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wheel.so group=wheel
auth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pwdb.so shadow nullok
account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pwdb.so
password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cracklib.so
password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pwdb.so shadow use_authtok nullok
session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pwdb.so
session optional /lib/security/pam_xauth.so
Which means only those who are a member of the "wheel" group can su to root;
and to add a user to wheel group use:
root# usermod -G10 username
Ok, now everybody can not be root using su. When an user that is not in wheel group runs su command ,he/she can not be root even if he/she writes correct root password.

Disable reboot,halt ,shutdown for users
by Ismail YENIGUL , homepage: http://apache.cslab.itu.edu.tr
====================================
On Redhat
[root@apache /]# rm -f /etc/security/console.apps/halt
[root@apache /]# rm -f /etc/security/console.apps/poweroff
[root@apache /]# rm -f /etc/security/console.apps/reboot
[root@apache /]# rm -f /etc/security/console.apps/shutdown
[root@apache /]# rm -f /etc/security/console.apps/xserver (if removed, root will be the only user able to start x).

How to create many subdirectories in one time
by Pascal Mulier
====================================
Sometimes, we want to create 2 or 3 (or more) directories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you are in "rep1" directory ("rep1" doesn’t contain any subdirectory) and want to create rep1/rep2/rep3
With "p" option of the mkdir command , it’s very easy :
mkdir -p rep1/rep2/rep3

How to delete all files from /tmp?
====================================
Simple question? Well, how do you delete files in directories that start with a dot in the name?
Rm -r /tmp/.* WILL DELETE THE WHOLE DISK as it selects also the file /tmp/.. Therefore never try this. The solution is to add two question marks before the ‘*’-wildcard:
rm -rf /tmp/.??* /tmp/*
You can put this into /etc/rc.d/init.d/syslog into the "stop)" section. This will clean up /tmp at every shutdown and keep your disk tidy.
Do not run the above command while running X11 or before you run startx. X11 needs the /tmp/.font-unix which is created by xfont server and X11 it self creates the directory /tmp/.X11-unix which is needed to talk to the X11 windows.

Trackback: http://tb.donews.net/TrackBack.aspx?PostId=718765

一 剪 梅

一 剪 梅

客中感雨

 

 

          夜雨淅淅上心头 ,

          道是浇愁,

          不意添愁。

          雨打帘窗风过楼,

          三更时候,

          五更时候。

 

 

          少年不曾足风流,

          霜鬓染首,

          夙念已休。

          满地落叶做成秋,

          人也难留,

          梦也难留。

Linux文件系统的反删除方法 — debugfs

Linux文件系统的反删除方法

  作为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Linux下的文件一旦被删除,是难以恢复的。尽管删除命令只是在档节点中作删除标记,并不真正清除文件内容,但是其它用户和一些有写盘动作的进程会很快覆盖这些资料。不过,对于家庭单机使用的Linux,或者误删档后及时补救,还是可以恢复的。

1.Ext2文件系统结构的简单介绍

  在Linux所用的Ext2文件系统中,文件是以块为单位存储的,默认情况下每个块的大小是1K,不同的块以块号区分。每个档还有一个节点,节点中包含有档所有者,读写权限,文件类型等信息。对于一个小于12个块的档,在节点中直接存储档数据块的块号。如果档大于12个块,那么节点在12个块号之后存储一个间接块的块号,在这个间接块号所对应的块中,存储有256个档数据块的块号(Ext2fs中每个块号占用4字节,这样一个块中所能存储的块号就是1024/4=256)。如果有更大的档,那么还会在节点中出现二级间接块和三级间接块。

2。恢复被误删档的方法

  大多数Linux发行版都提供一个debugfs工具,可以用来对Ext2文件系统进行编辑操作。不过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首先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被误删的档所在分区。使用如下命令:(假设文件在/usr分区)

mount –r –n –o remount /usr

-r表示只读方式挂载;-n表示不写入/etc/mtab,如果是恢复/etc上的档,就加上这个参数。如果系统说xxx partion busy,可以用fuser命令查看一下是哪些进程使用这个分区上的檔:

fuser –v –m /usr

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进程,用以下命令停掉它们:

fuser -k –v –m /usr

然后就可以重新挂载这些文件系统了。

  如果是把所有的档统一安装在一个大的/分区当中,可以在boot提示符下用linux single进入单用户模式,尽量减少系统进程向硬盘写入资料的机会,要不干脆把硬盘挂在别的机器上。另外,恢复出来的资料不要写到/上面,避免破坏那些有用的资料。如果机器上有dos/windows,可以写到这些分区上面:

mount –r –n /dev/hda1 /mnt/had

然后就可以执行debugfs:(假设Linux在 /dev/hda5)

#debugfs /dev/hda5

就会出现debugfs提示符debugfs:

使用lsdel命令可以列出很多被删除的文件的信息:

debugfs:lsdel
debugfs: 2692 deleted inodes found.
Inode Owner Mode Size Blocks Time deleted
164821 0 100600 8192 1/ 1 Sun May 13 19:22:46 2001
…………………………………………………………………………………
36137 0 100644 4 1/ 1 Tue Apr 24 10:11:15 2001
196829 0 100644 149500 38/ 38 Mon May 27 13:52:04 2001

debugfs:

  列出的档有很多(这里找到2692个),第一字段是档节点号,第二字段是档所有者,第三字段是读写权限,接下来是档大小,占用块数,删除时间。然后就可以根据档大小和删除日期判断那些是我们需要的。比如我们要恢复节点是

196829的文件:

可以先看看文件资料状态:

debugfs:stat <196829>
Inode: 196829 Type: regular Mode: 0644 Flags: 0x0 Version: 1
User: 0 Group: 0 Size: 149500
File ACL: 0 Directory ACL: 0
Links: 0 Blockcount: 38
Fragment: Address: 0 Number: 0 Size: 0
ctime: 0x31a9a574 — Mon May 27 13:52:04 2001
atime: 0x31a21dd1 — Tue May 21 20:47:29 2001
mtime: 0x313bf4d7 — Tue Mar 5 08:01:27 2001
dtime: 0x31a9a574 — Mon May 27 13:52:04 2001
BLOCKS:
594810 594811 594814 594815 594816 594817
………………………………….
TOTAL: 38

然后就可以用dump指令恢复文件:

debugfs:dump <196829> /mnt/hda/01.sav

这样就把档恢复出来了。退出debugfs:

debugfs:quit

另一种方法是手工编辑inode:

debugfs:mi <196829>
Mode [0100644]
User ID [0]
Group ID [0]
Size [149500]
Creation time [0x31a9a574]
Modification time [0x31a9a574]
Access time [0x31a21dd1]
Deletion time [0x31a9a574] 0
Link count [0] 1
Block count [38]
File flags [0x0]
Reserved1 [0]
File acl [0]
Directory acl [0]
Fragment address [0]
Fragment number [0]
Fragment size [0]
Direct Block #0 [594810]
…………………………….
Triple Indirect Block [0]

使用mi指令后每次显示一行信息以供编辑,其它行可以直接按回车表示确认,把deletion time改成0(未删除),Link count改成1。改好后退出debugfs:

debugfs:quit

然后用fsck检查/dev/hda5

fsck /dev/hda5

程序会说找到丢失的数据块,放在lost+found里面。这个目录里的文件就是我们要的东东。

Linux创建RAID设备

RAID分硬件RAID和软件RAID, 硬件RAID没甚么说的,用个RAID卡就OK.软件RAID稍微复杂一点。不过有了mdadm命令以后就简单多了。这里我做一个raid0。

工具的选择
  有两种:raidtools, mdadm. raidtools命令比较复杂,而且还要自己下载,确定很麻烦。而mdadm一般的Linux都预带了。所以推荐用这个工具。

了解RAID
  RAID 有五个级别,不过现在的Linux中,软件RAID也不过只有raid0, raid1,raid5.可以自己查相关的资料。

准备硬盘(分区)
  用fdisk 命令给硬盘分好区。假如有/dev/sda1,/dev/sdb1, /dev/sdc1可用。

创建RAID
  很简单,就一条命令

Linux创建RAID设备mdadm -C /dev/md0 -l0 -n 3 /dev/sda1 /dev/sdb1 /dev/sdc1

说明:
-l 就是–level
-n 就是 –raid-devices

格式化RAID设备

Linux创建RAID设备mkfs /dev/md0

设置开机自动启动RAID设备 
生成/etc/mdadm.conf

mdadm -Ds > /etc/mdadm.conf

Linux创建RAID设备ARRAY /dev/md0 level=raid0 num-devices=3 UUID=4f34f3fb:9e2b05fe:f4444b83:b159f363
Linux创建RAID设备   devices=/dev/sda1,/dev/sdb1,/dev/sdc1

然后改成如下格式

device /dev/sda1 /dev/sdb1 /dev/sdc1
ARRAY /dev/md0 level=raid0 num-devices=3 UUID=4f34f3fb:9e2b05fe:f4444b83:b159f363

一切OK,reboot,看看效果如何。

RAID磁盘阵列技术简述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还相当高,解决数据存储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带机等设备进行备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查阅和备份工作都相当繁琐。

1987年, Patterson、Gibson和Katz这三位工程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题为《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方案)》的论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多只容量较小的、相对廉价的硬盘驱动器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性能超过一只昂贵的大硬盘。这一设计思想很快被接受,从此RAI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存储进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价的新时代。

磁盘阵列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还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盘阵列似乎还停留在这样的场景中:在宽阔的大厅里,林立的磁盘柜,数名表情阴郁、早早谢顶的工程师徘徊在其中,不断从中抽出一块块沉重的硬盘,再插入一块块似乎更加沉重的硬盘……终于,随着大容量硬盘的价格不断降低,个人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IDE-RAID作为磁盘性能改善的最廉价解决方案,开始走入一般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一、RAID技术规范简介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 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如表2)。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规范的支持,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 100标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 133标准的IDE硬盘。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二.通过硬件控制芯片实现IDE RAID的方法

在RAID家族里,RAID 0和RAID 1在个人电脑上应用最广泛,毕竟愿意使用4块甚至更多的硬盘来构筑RAID 0+1或其他硬盘阵列的个人用户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就这两种RAID方式进行讲解。我们选择支持IDE-RAID功能的升技KT7A-R AID主板,一步一步向大家介绍IDE-RAID的安装。升技KT7A-RAID集成的是HighPoint 370芯片,支持RAID 0、1、0+1。

做RAID自然少不了硬盘,RAID 0和RAID 1对磁盘的要求不一样,RAID 1(Mirror)磁盘镜像一般要求两块(或多块)硬盘容量一致,而RAID 0(Striping)磁盘一般没有这个要求,当然,选用容量相似性能相近甚至完全一样的硬盘比较理想。为了方便测试,我们选用两块60GB的希捷酷鱼Ⅳ硬盘(Barracuda ATA Ⅳ、编号ST360021A)。系统选用Duron 750MHz的CPU,2×128MB樵风金条SDRAM,耕升GeForce2 Pro显卡,应该说是比较普通的配置,我们也希望借此了解构建RAID所需的系统要求。 1.RAID 0的创建

第一步

首先要备份好硬盘中的数据。很多用户都没有重视备份这一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粗心的个人用户。创建RAID对数据而言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毁掉整块硬盘的数据,我们首先介绍的RAID 0更是这种情况,在创建RAID 0时,所有阵列中磁盘上的数据都将被抹去,包括硬盘分区表在内。因此要先准备好一张带Fdisk与format命令的Windows 98启动盘,这也是这一步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第二步

将两块硬盘的跳线设置为Master,分别接上升技KT7A-RAID的IDE3、IDE4口(它们由主板上的HighPoint370芯片控制)。由于RAID 0会重建两块硬盘的分区表,我们就无需考虑硬盘连接的顺序(下文中我们会看到在创建RAID 1时这个顺序很重要)。

第三步

对BIOS进行设置,打开ATA RAID CONTROLLER。我们在升技KT7A-RAID主板的BIOS中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选项并开启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升技建议将开机顺序全部改为ATA 100 RAID,实际我们发现这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并不可行,难道没有分区的硬盘可以启动吗?因此我们仍然设置软驱作为首选项。

第四步

接下来的设置步骤是创建RAID 0的核心内容,我们以图解方式向大家详细介绍:

1.系统BIOS设置完成以后重启电脑,开机检测时将不会再报告发现硬盘。

2.磁盘的管理将由HighPoint 370芯片接管。

3.下面是非常关键的HighPoint 370 BIOS设置,在HighPoint 370磁盘扫描界面同时按下“Ctrl”和“H”。

4.进入HighPoint 370 BIOS设置界面后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Create RAID”创建RAID。

5.在“Array Mode(阵列模式)”中进行RAID模式选择,这里能够看到RAID 0、RAID 1、RAID 0+1和Span的选项,在此我们选择了RAID 0项。

6.RAID模式选择完成会自动退出到上一级菜单进行“Disk Drives(磁盘驱动器)”选择,一般来说直接回车就行了。

7.下一项设置是条带单位大小,缺省值为64kB,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不予理睬。8.接着是“Start Create(开始创建)”的选项,在你按下“Y”之前,请认真想想是否还有重要的数据留在硬盘上,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一旦开始创建RAID,硬盘上的所有数据都会被清除。

9.创建完成以后是指定BOOT启动盘,任选一个吧。

按“Esc”键退出,当然少不了按下“Y”来确认一下。

HighPoint 370 BIOS没有提供类似“Exit Without Save”的功能,修改设置后是不可逆转的

配置nfs文件系统

.NFS的概念

1.NFS概念:Network File System,是主机间通过网络进行文件共享的网络协议,最早由Sun公司提出,多用于Unix操作系统,它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的文件系统看做好象是本地文件系统一样,并且是可安装的,可读的和可写的。系统使用与本地文件系统一样的命令mountNFS文件系统挂接在本地文件树结构上。

2.NFS术语 

 拥有实际的物理磁盘并且通过NFS将这个磁盘共享的主机叫NFS文件服务器,通过NFS访问远程文件系统的主机叫NFS客户机。一个NFS客户机可以利用许多NFS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相反,一个NFS服务器可以与多个NFS客户机共享它的磁盘。一个共享了部分磁盘的NFS服务器可以是另一个NFS服务器的客户机。 

   NFS服务器输出的目录叫远程资源并且通常写作:host:pathname  其中host是文件服务器的名字而pathname是服务器上被输出目录的绝对路径。 

   远程资源被安装到客户机上的那个目录叫安装点(mount  point) 

3.NFS输入输出规则 

 规则一:NFS输出目录,服务器输出的是目录而不是文件系统 

 规则二:如果服务器已经输出了一个目录,如/usr/local,并且有一个文件系统安装在/usr/local 

/extra,那么/usr/local/extra的内容在客户端看不到,除非服务器明确地输出了它,或客户机明确地安装了它。 

 规则三:客户机可以安装一个输出目录的子目录,前提是此子目录不是另一个文件系统 

 规则四:一个主机不可以将一个输入的目录再次输出。例如,如果一个主机通过NFS安装/usr/local,它就不能将/usr/local输出给另外的主机。 

 规则五:一个已经输出目录的子目录不可以再输出,除非子目录在一个不同的文件系统上。还是举个例子:假设你要按只读方式输出根文件系统的跟(/)目录,但是又要按读写方式输出/tmp目录。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除非/tmp被安装在不同于跟的文件系统

.NFS安装

只需安装两个软件包即可,通常被默认安装

#rpm -q nfs-utils portmap 

插入linux的第一张光盘

#mount /mnt/cdrom #cd /RedHat/RPMS #rpm –ivh nfs-utils-1.0.1-2.9.i386.rpm  #rpm –ivh portmap-4.0-54.i386.rpm

portmap软件包中的portmap服务,为NFS提供RPC服务的支持.nfs-utils软件包中提供了NFS服务器程序和相应的维护工具,#rpm –ql nfs-utils

支持RPC的概念:使进程产生的调用看起来象是一个普通的调用,而真正的执行是在其他进程中——也许是一个远程系统中的进程。各种RPC执行协议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发展,那就是用隐藏执行细节来简化进程间通信的复杂性。

RPC机制的核心概念就是将函数调用产生的数据串行化到一个顺序流中,然后在连接接收端对它进行重组。这两种行为同步发生,就好象传统的过程化编程一样。RPC客户端进程发出一个看似标准的函数调用,但是,这个调用不会在本地执行,调用参数被打包并传递到一个远程的执行环境当中,在那里它们再被传入真正的执行函数当中。在完成函数执行后,执行结果又被串行化传回客户端,再由客户端函数传给调用者。

.NFS的配置

1.服务器的配置:NFS服务器的配置文件exports,export文件在目录/etc/下,用于配置NFS服务器所提供的目录共享.exports文件默认设置为空,这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exports(输出)文件

要输出的共享目录 客户端主机地址(设置选项)

/home/share       *(sync,ro)

共享目录:设置系统中需要为共享的目录路径

客户端主机地址:192.168.1.19 abc.com指定域名的主机 192.168.1.0/24指定网段中的所有主机 *.abc.com指定域中的所有主机 *所有主机

设置选项:sync设置NFS服务器同步写磁盘(async:资料会先暂存于内存当中,而非直接写入硬盘),ro设置输出的共享目录只读(rw不能共同使用)

2.NFS服务器的启动与停止

启动NFS服务器

#service portmap start

#service nfs start

查询NFS服务器状态:#service portmap status #service nfs status

设置NFS服务器的自动启动状态

#chkconfig –list portmap|nfs查看nfs服务的自动启动状态

#chkconfig –level 35 portmap|nfs on指定运行级,由数字 0 7 构成的字符串

3.showmount命令:查询NFS服务器的共享目录状态

#showmount -h显示showmount命令的联机帮助

#showmount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连接到指定NFS服务器的所有主机

#showmount -e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的输出目录列表

#showmount -d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中已被客户端连接的所有输出目录

#showmount -a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的所有客户端主机及其所连接的目录,例#showmount -a

4.NFS客户端配置

#mount 192.168.1.57:/home/public /mnt/nfshare

#mount |grep nfs查询该目录的挂载状态

#umount /mnt/nfshare卸载卸NFS共享目录

超级详细Tcpdump 的用法

第一种是关于类型的关键字,主要包括host,net,port, 例如 host 210.27.48.2,指明 210.27.48.2是一台主机,net 202.0.0.0 指明 202.0.0.0是一个网络地址,port 23 指明端口号是23。如果没有指定类型,缺省的类型是host.

第二种是确定传输方向的关键字,主要包括src , dst ,dst or src, dst and src ,这些关键字指明了传输的方向。举例说明,src 210.27.48.2 ,指明ip包中源地址是210.27.48.2 , dst net 202.0.0.0 指明目的网络地址是202.0.0.0 。如果没有指明方向关键字,则缺省是src or dst关键字。

第三种是协议的关键字,主要包括fddi,ip,arp,rarp,tcp,udp等类型。Fddi指明是在FDDI(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网??上的特定的网络协议,实际上它是"ether" 的别名,fddi和ether具有类似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以可以将fddi协议包当作ether的包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他的几个关键字就是指明了监听的包的协议内容。如果没有指定任何协议,则tcpdump将会监听所有协议的信息包。
除了这三种类型的关键字之外,其他重要的关键字如下:gateway, broadcast,less,greater,还有三种逻辑运算,取非运算是 ‘not ‘ ‘! ‘, 与运算是’and’,’&&’;或运算 是’or’ ,’││’;这些关键字可以组合起来构成强大的组合条件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普通情况下,直接启动tcpdump将监视第一个网络界面上所有流过的数据包。
# tcpdump
tcpdump: listening on fxp0
11:58:47.873028 202.102.245.40.netbios-ns > 202.102.245.127.netbios-ns: udp 50
11:58:47.974331 0:10:7b:8:3a:56 > 1:80:c2:0:0:0 802.1d ui/C len=43
0000 0000 0080 0000 1007 cf08 0900 0000
0e80 0000 902b 4695 0980 8701 0014 0002
000f 0000 902b 4695 0008 00
11:58:48.373134 0:0:e8:5b:6d:85 > Broadcast sap e0 ui/C len=97
ffff 0060 0004 ffff ffff ffff ffff ffff
0452 ffff ffff 0000 e85b 6d85 4008 0002
0640 4d41 5354 4552 5f57 4542 0000 0000
0000 00
使用-i参数指定tcpdump监听的网络界面,这在计算机具有多个网络界面时非常有用,
使用-c参数指定要监听的数据包数量,
使用-w参数指定将监听到的数据包写入文件中保存

A想要截获所有210.27.48.1 的主机收到的和发出的所有的数据包:
#tcpdump host 210.27.48.1

B想要截获主机210.27.48.1 和主机210.27.48.2 或210.27.48.3的通信,使用命令:(在命令行中适用   括号时,一定要
#tcpdump host 210.27.48.1 and (210.27.48.2 or 210.27.48.3 )

C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D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接收或发出的telnet包,使用如下命令:
#tcpdump tcp port 23 host 210.27.48.1

E 对本机的udp 123 端口进行监视 123 为ntp的服务端口
# tcpdump udp port 123

F 系统将只对名为hostname的主机的通信数据包进行监视。主机名可以是本地主机,也可以是网络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下面的命令可以读取主机hostname发送的所有数据:
#tcpdump -i eth0 src host hostname

G 下面的命令可以监视所有送到主机hostname的数据包:
#tcpdump -i eth0 dst host hostname

H 我们还可以监视通过指定网关的数据包:
#tcpdump -i eth0 gateway Gatewayname

I 如果你还想监视编址到指定端口的TCP或UDP数据包,那么执行以下命令: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port 80

J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
,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K 想要截获主机210.27.48.1 和主机210.27.48.2 或210.27.48.3的通信,使用命令
:(在命令行中适用   括号时,一定要
#tcpdump host 210.27.48.1 and (210.27.48.2 or 210.27.48.3 )

L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M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接收或发出的telnet包,使用如下命令:
   #tcpdump tcp port 23 host 210.27.48.1

第三种是协议的关键字,主要包括fddi,ip ,arp,rarp,tcp,udp等类型
除了这三种类型的关键字之外,其他重要的关键字如下:gateway, broadcast,less,
greater,还有三种逻辑运算,取非运算是 ‘not ‘ ‘! ‘, 与运算是’and’,’&&’;或运算 是’o
r’ ,’||’;
第二种是确定传输方向的关键字,主要包括src , dst ,dst or src, dst and src ,
如果我们只需要列出送到80端口的数据包,用dst port;如果我们只希望看到返回80端口的数据包,用src port。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dst port 80 目的端口是80
或者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src port 80 源端口是80 一般是提供http的服务的主机
如果条件很多的话 要在条件之前加and 或 or 或 not
#tcpdump -i eth0 host ! 211.161.223.70 and ! 211.161.223.71 and dst port 80

如果在ethernet 使用混杂模式 系统的日志将会记录

May 7 20:03:46 localhost kernel: eth0: Promiscuous mode enabled.
May 7 20:03:46 localhost kernel: device eth0 entered promiscuous mode
May 7 20:03:57 localhost kernel: device eth0 left promiscuous mode

tcpdump对截获的数据并没有进行彻底解码,数据包内的大部分内容是使用十六进制的形式直接打印输出的。

FreeBSD磁盘组织学习笔记

FreeBSD磁盘组织学习笔记
在FreeBSD中分区与文件系统是一一对应的,它这里的分区和常用的在Windows中的分区的意思不一样(如:MS-DOS分区),在FreeBSD中,将一块硬盘可以最多分成四个slice(片段),每一个slice上又可以分成最多8个分区(partition),这里的一个slice就相当与Windows里面的一个分区看成为一个slice,在FreeBSD中将一个slice分成8个(partition)分区,分别表示为a,b,c,d,e,f,g,h,传统上a,b,c,d分区有特别的意义,如a表示root分区,b表示swap分区,c表示整个slice,d表示整个硬盘。但在FreeBSD-2.0.5 Release后,只需要C定位为整个slice,其他各盘可以互换,但一般还是依照传统。
Slice 其编号是从1到4,Slice编号在设备名后面,并有一个s前缀,从1开始,如da0s1是第一个SCSI磁盘驱动器的第一个Slice,每个磁盘上只能有四个物理Slice,自己可以在物理Slice中使用适当的类型来创建逻辑Slice,这些扩展Slice 编号从5开始,因此ad0s5是第一个IDE磁盘中第一个扩展Slice; Slice“专项指定”物理驱动器,和其他驱动器都包含partitions,那几个partition都是字母从a 到h来标记,如ad1s3e表示第二快IDE磁盘上第三个Slice的第五个partition。
磁盘设备的代码
代码 说明
ad ATAPI (IDE) 磁盘
da SCSI 直接存取磁盘
acd ATAPI (IDE) 光驱
cd SCSI 光驱
fd 软驱

样例磁盘, Slice, 和 Partition 它们的命名
命名 说明
ad0s1a 在首个IDE磁盘(ad0)上的 第一个slice (s1)里的 第一个partition (a)。
da1s2e 在第二个SCSI磁盘(da1)上的 第二个slice(s2)里的 第五个partition(e

一个磁盘的布局
从在系统里的首个IDE磁盘图表可以显示出FreeBSD的见解。假设磁盘大小为4 GB,它里面包含了两个2 GB 大小的slices (但在MS-DOS叫partitions)。 首个slice是一个MS-DOS磁盘叫C:,而第二个slice是FreeBSD配置好的slice。 FreeBSD配置好的slice有三个partitions和另一个交换分区。

关于/proc 文件系统

1. Linux和freebsd下都有/proc 文件系统,它是内存里的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

2. /proc 文件系统在Linux和freebsd 下的异同
Linux                                                               freebsd
df -h 时不显示                                                df -h 时显示,并占用100%
含有进程及其它系统信息                             只含有进程信息

 

3. /proc文件系统内容解释

/proc 文件系统是一个假的文件系统。它不存在在磁盘某个磁盘上。而是由核心在内存中产生。用于提供关于系统的信息(originally about processes, hence the name)。下面说明一些最重要的文件和目录。 /proc 文件系统在proc man页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proc/1 
关于进程1的信息目录。每个进程在/proc 下有一个名为其进程号的目录。
/proc/cpuinfo 
处理器信息,如类型、制造商、型号和性能。
/proc/devices 
当前运行的核心配置的设备驱动的列表。
/proc/dma 
显示当前使用的DMA通道。
/proc/filesystems 
核心配置的文件系统。
/proc/interrupts 
列出使用中的中断号,这在硬件冲突的诊断中十分有用。
/proc/ioports 
当前使用的I/O端口。
/proc/kcore 
系统物理内存映象。与物理内存大小完全一样,但不实际占用这么多内存;it is generated on the fly as programs access it. (记住:除非你把它拷贝到什么地方,/proc 下没有任何东西占用任何磁盘空间。)
/proc/kmsg 
核心输出的消息。也被送到syslog 
/proc/ksyms 
核心符号表。
/proc/loadavg 
系统"平均负载";3个没有意义的指示器指出系统当前的工作量。
/proc/meminfo 
存储器使用信息,包括物理内存和swap。
/proc/modules 
当前加载了哪些核心模块。
/proc/net 
网络协议状态信息。
/proc/self 
到查看/proc 的程序的进程目录的符号连接。当2个进程查看/proc 时,是不同的连接。这主要便于程序得到它自己的进程目录。
/proc/stat 
系统的不同状态,such as the number of page faults since the system was booted.
/proc/uptime 
系统启动的时间长度。
/proc/version 
核心版本。

 

相关资料: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proc.html

问题:不知道freebsd下的系统信息如何方便地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