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剪 梅

一 剪 梅

客中感雨

 

 

          夜雨淅淅上心头 ,

          道是浇愁,

          不意添愁。

          雨打帘窗风过楼,

          三更时候,

          五更时候。

 

 

          少年不曾足风流,

          霜鬓染首,

          夙念已休。

          满地落叶做成秋,

          人也难留,

          梦也难留。

Linux文件系统的反删除方法 — debugfs

Linux文件系统的反删除方法

  作为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Linux下的文件一旦被删除,是难以恢复的。尽管删除命令只是在档节点中作删除标记,并不真正清除文件内容,但是其它用户和一些有写盘动作的进程会很快覆盖这些资料。不过,对于家庭单机使用的Linux,或者误删档后及时补救,还是可以恢复的。

1.Ext2文件系统结构的简单介绍

  在Linux所用的Ext2文件系统中,文件是以块为单位存储的,默认情况下每个块的大小是1K,不同的块以块号区分。每个档还有一个节点,节点中包含有档所有者,读写权限,文件类型等信息。对于一个小于12个块的档,在节点中直接存储档数据块的块号。如果档大于12个块,那么节点在12个块号之后存储一个间接块的块号,在这个间接块号所对应的块中,存储有256个档数据块的块号(Ext2fs中每个块号占用4字节,这样一个块中所能存储的块号就是1024/4=256)。如果有更大的档,那么还会在节点中出现二级间接块和三级间接块。

2。恢复被误删档的方法

  大多数Linux发行版都提供一个debugfs工具,可以用来对Ext2文件系统进行编辑操作。不过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还有一些工作要做。

  首先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被误删的档所在分区。使用如下命令:(假设文件在/usr分区)

mount –r –n –o remount /usr

-r表示只读方式挂载;-n表示不写入/etc/mtab,如果是恢复/etc上的档,就加上这个参数。如果系统说xxx partion busy,可以用fuser命令查看一下是哪些进程使用这个分区上的檔:

fuser –v –m /usr

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进程,用以下命令停掉它们:

fuser -k –v –m /usr

然后就可以重新挂载这些文件系统了。

  如果是把所有的档统一安装在一个大的/分区当中,可以在boot提示符下用linux single进入单用户模式,尽量减少系统进程向硬盘写入资料的机会,要不干脆把硬盘挂在别的机器上。另外,恢复出来的资料不要写到/上面,避免破坏那些有用的资料。如果机器上有dos/windows,可以写到这些分区上面:

mount –r –n /dev/hda1 /mnt/had

然后就可以执行debugfs:(假设Linux在 /dev/hda5)

#debugfs /dev/hda5

就会出现debugfs提示符debugfs:

使用lsdel命令可以列出很多被删除的文件的信息:

debugfs:lsdel
debugfs: 2692 deleted inodes found.
Inode Owner Mode Size Blocks Time deleted
164821 0 100600 8192 1/ 1 Sun May 13 19:22:46 2001
…………………………………………………………………………………
36137 0 100644 4 1/ 1 Tue Apr 24 10:11:15 2001
196829 0 100644 149500 38/ 38 Mon May 27 13:52:04 2001

debugfs:

  列出的档有很多(这里找到2692个),第一字段是档节点号,第二字段是档所有者,第三字段是读写权限,接下来是档大小,占用块数,删除时间。然后就可以根据档大小和删除日期判断那些是我们需要的。比如我们要恢复节点是

196829的文件:

可以先看看文件资料状态:

debugfs:stat <196829>
Inode: 196829 Type: regular Mode: 0644 Flags: 0x0 Version: 1
User: 0 Group: 0 Size: 149500
File ACL: 0 Directory ACL: 0
Links: 0 Blockcount: 38
Fragment: Address: 0 Number: 0 Size: 0
ctime: 0x31a9a574 — Mon May 27 13:52:04 2001
atime: 0x31a21dd1 — Tue May 21 20:47:29 2001
mtime: 0x313bf4d7 — Tue Mar 5 08:01:27 2001
dtime: 0x31a9a574 — Mon May 27 13:52:04 2001
BLOCKS:
594810 594811 594814 594815 594816 594817
………………………………….
TOTAL: 38

然后就可以用dump指令恢复文件:

debugfs:dump <196829> /mnt/hda/01.sav

这样就把档恢复出来了。退出debugfs:

debugfs:quit

另一种方法是手工编辑inode:

debugfs:mi <196829>
Mode [0100644]
User ID [0]
Group ID [0]
Size [149500]
Creation time [0x31a9a574]
Modification time [0x31a9a574]
Access time [0x31a21dd1]
Deletion time [0x31a9a574] 0
Link count [0] 1
Block count [38]
File flags [0x0]
Reserved1 [0]
File acl [0]
Directory acl [0]
Fragment address [0]
Fragment number [0]
Fragment size [0]
Direct Block #0 [594810]
…………………………….
Triple Indirect Block [0]

使用mi指令后每次显示一行信息以供编辑,其它行可以直接按回车表示确认,把deletion time改成0(未删除),Link count改成1。改好后退出debugfs:

debugfs:quit

然后用fsck检查/dev/hda5

fsck /dev/hda5

程序会说找到丢失的数据块,放在lost+found里面。这个目录里的文件就是我们要的东东。

Linux创建RAID设备

RAID分硬件RAID和软件RAID, 硬件RAID没甚么说的,用个RAID卡就OK.软件RAID稍微复杂一点。不过有了mdadm命令以后就简单多了。这里我做一个raid0。

工具的选择
  有两种:raidtools, mdadm. raidtools命令比较复杂,而且还要自己下载,确定很麻烦。而mdadm一般的Linux都预带了。所以推荐用这个工具。

了解RAID
  RAID 有五个级别,不过现在的Linux中,软件RAID也不过只有raid0, raid1,raid5.可以自己查相关的资料。

准备硬盘(分区)
  用fdisk 命令给硬盘分好区。假如有/dev/sda1,/dev/sdb1, /dev/sdc1可用。

创建RAID
  很简单,就一条命令

Linux创建RAID设备mdadm -C /dev/md0 -l0 -n 3 /dev/sda1 /dev/sdb1 /dev/sdc1

说明:
-l 就是–level
-n 就是 –raid-devices

格式化RAID设备

Linux创建RAID设备mkfs /dev/md0

设置开机自动启动RAID设备 
生成/etc/mdadm.conf

mdadm -Ds > /etc/mdadm.conf

Linux创建RAID设备ARRAY /dev/md0 level=raid0 num-devices=3 UUID=4f34f3fb:9e2b05fe:f4444b83:b159f363
Linux创建RAID设备   devices=/dev/sda1,/dev/sdb1,/dev/sdc1

然后改成如下格式

device /dev/sda1 /dev/sdb1 /dev/sdc1
ARRAY /dev/md0 level=raid0 num-devices=3 UUID=4f34f3fb:9e2b05fe:f4444b83:b159f363

一切OK,reboot,看看效果如何。

RAID磁盘阵列技术简述

在计算机发展的初期,“大容量”硬盘的价格还相当高,解决数据存储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磁带机等设备进行备份,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但查阅和备份工作都相当繁琐。

1987年, Patterson、Gibson和Katz这三位工程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了题为《A Case of 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廉价磁盘冗余阵列方案)》的论文,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多只容量较小的、相对廉价的硬盘驱动器进行有机组合,使其性能超过一只昂贵的大硬盘。这一设计思想很快被接受,从此RAID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存储进入了更快速、更安全、更廉价的新时代。

磁盘阵列对于个人电脑用户,还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印象中的磁盘阵列似乎还停留在这样的场景中:在宽阔的大厅里,林立的磁盘柜,数名表情阴郁、早早谢顶的工程师徘徊在其中,不断从中抽出一块块沉重的硬盘,再插入一块块似乎更加沉重的硬盘……终于,随着大容量硬盘的价格不断降低,个人电脑的性能不断提升,IDE-RAID作为磁盘性能改善的最廉价解决方案,开始走入一般用户的计算机系统。

 

一、RAID技术规范简介

RAID技术主要包含RAID 0~RAID 7等数个规范,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常见的规范有如下几种:

RAID 0: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RAID 0只是单纯地提高性能,并没有为数据的可靠性提供保证,而且其中的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到所有数据。因此,RAID 0不能应用于数据安全性要求高的场合。

RAID 1: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 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 0+1: 也被称为RAID 10标准,实际是将RAID 0和RAID 1标准结合的产物,在连续地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且并行读/写多个磁盘的同时,为每一块磁盘作磁盘镜像进行冗余。它的优点是同时拥有RAID 0的超凡速度和RAID 1的数据高可靠性,但是CPU占用率同样也更高,而且磁盘的利用率比较低。

RAID 2: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并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海明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 4: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 5:RAID 5不单独指定的奇偶盘,而是在所有磁盘上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在RAID 5上,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 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和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 3与RAID 5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RAID 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就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 5来说,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并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写损失”,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RAID 7:这是一种新的RAID标准,其自身带有智能化实时操作系统和用于存储管理的软件工具,可完全独立于主机运行,不占用主机CPU资源。RAID 7可以看作是一种存储计算机(Storage Computer),它与其他RAID标准有明显区别。除了以上的各种标准(如表1),我们可以如RAID 0+1那样结合多种RAID规范来构筑所需的RAID阵列,例如RAID 5+3(RAID 53)就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阵列形式。用户一般可以通过灵活配置磁盘阵列来获得更加符合其要求的磁盘存储系统。

开始时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现在个人电脑市场上的IDE-RAID控制芯片主要出自HighPoint和Promise公司,此外还有一部分来自AMI公司(如表2)。

面向个人用户的IDE-RAID芯片一般只提供了RAID 0、RAID 1和RAID 0+1(RAID 10)等RAID规范的支持,虽然它们在技术上无法与商用系统相提并论,但是对普通用户来说其提供的速度提升和安全保证已经足够了。随着硬盘接口传输率的不断提高,IDE-RAID芯片也不断地更新换代,芯片市场上的主流芯片已经全部支持ATA 100标准,而HighPoint公司新推出的HPT 372芯片和Promise最新的PDC20276芯片,甚至已经可以支持ATA 133标准的IDE硬盘。在主板厂商竞争加剧、个人电脑用户要求逐渐提高的今天,在主板上板载RAID芯片的厂商已经不在少数,用户完全可以不用购置RAID卡,直接组建自己的磁盘阵列,感受磁盘狂飙的速度。

二.通过硬件控制芯片实现IDE RAID的方法

在RAID家族里,RAID 0和RAID 1在个人电脑上应用最广泛,毕竟愿意使用4块甚至更多的硬盘来构筑RAID 0+1或其他硬盘阵列的个人用户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就这两种RAID方式进行讲解。我们选择支持IDE-RAID功能的升技KT7A-R AID主板,一步一步向大家介绍IDE-RAID的安装。升技KT7A-RAID集成的是HighPoint 370芯片,支持RAID 0、1、0+1。

做RAID自然少不了硬盘,RAID 0和RAID 1对磁盘的要求不一样,RAID 1(Mirror)磁盘镜像一般要求两块(或多块)硬盘容量一致,而RAID 0(Striping)磁盘一般没有这个要求,当然,选用容量相似性能相近甚至完全一样的硬盘比较理想。为了方便测试,我们选用两块60GB的希捷酷鱼Ⅳ硬盘(Barracuda ATA Ⅳ、编号ST360021A)。系统选用Duron 750MHz的CPU,2×128MB樵风金条SDRAM,耕升GeForce2 Pro显卡,应该说是比较普通的配置,我们也希望借此了解构建RAID所需的系统要求。 1.RAID 0的创建

第一步

首先要备份好硬盘中的数据。很多用户都没有重视备份这一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粗心的个人用户。创建RAID对数据而言是一项比较危险的操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毁掉整块硬盘的数据,我们首先介绍的RAID 0更是这种情况,在创建RAID 0时,所有阵列中磁盘上的数据都将被抹去,包括硬盘分区表在内。因此要先准备好一张带Fdisk与format命令的Windows 98启动盘,这也是这一步要注意的重要事项。

第二步

将两块硬盘的跳线设置为Master,分别接上升技KT7A-RAID的IDE3、IDE4口(它们由主板上的HighPoint370芯片控制)。由于RAID 0会重建两块硬盘的分区表,我们就无需考虑硬盘连接的顺序(下文中我们会看到在创建RAID 1时这个顺序很重要)。

第三步

对BIOS进行设置,打开ATA RAID CONTROLLER。我们在升技KT7A-RAID主板的BIOS中进入INTEGRATED PERIPHERALS选项并开启ATA100 RAID IDE CONTROLLER。升技建议将开机顺序全部改为ATA 100 RAID,实际我们发现这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并不可行,难道没有分区的硬盘可以启动吗?因此我们仍然设置软驱作为首选项。

第四步

接下来的设置步骤是创建RAID 0的核心内容,我们以图解方式向大家详细介绍:

1.系统BIOS设置完成以后重启电脑,开机检测时将不会再报告发现硬盘。

2.磁盘的管理将由HighPoint 370芯片接管。

3.下面是非常关键的HighPoint 370 BIOS设置,在HighPoint 370磁盘扫描界面同时按下“Ctrl”和“H”。

4.进入HighPoint 370 BIOS设置界面后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Create RAID”创建RAID。

5.在“Array Mode(阵列模式)”中进行RAID模式选择,这里能够看到RAID 0、RAID 1、RAID 0+1和Span的选项,在此我们选择了RAID 0项。

6.RAID模式选择完成会自动退出到上一级菜单进行“Disk Drives(磁盘驱动器)”选择,一般来说直接回车就行了。

7.下一项设置是条带单位大小,缺省值为64kB,没有特殊要求可以不予理睬。8.接着是“Start Create(开始创建)”的选项,在你按下“Y”之前,请认真想想是否还有重要的数据留在硬盘上,这是你最后的机会!一旦开始创建RAID,硬盘上的所有数据都会被清除。

9.创建完成以后是指定BOOT启动盘,任选一个吧。

按“Esc”键退出,当然少不了按下“Y”来确认一下。

HighPoint 370 BIOS没有提供类似“Exit Without Save”的功能,修改设置后是不可逆转的

配置nfs文件系统

.NFS的概念

1.NFS概念:Network File System,是主机间通过网络进行文件共享的网络协议,最早由Sun公司提出,多用于Unix操作系统,它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的文件系统看做好象是本地文件系统一样,并且是可安装的,可读的和可写的。系统使用与本地文件系统一样的命令mountNFS文件系统挂接在本地文件树结构上。

2.NFS术语 

 拥有实际的物理磁盘并且通过NFS将这个磁盘共享的主机叫NFS文件服务器,通过NFS访问远程文件系统的主机叫NFS客户机。一个NFS客户机可以利用许多NFS服务器提供的服务。相反,一个NFS服务器可以与多个NFS客户机共享它的磁盘。一个共享了部分磁盘的NFS服务器可以是另一个NFS服务器的客户机。 

   NFS服务器输出的目录叫远程资源并且通常写作:host:pathname  其中host是文件服务器的名字而pathname是服务器上被输出目录的绝对路径。 

   远程资源被安装到客户机上的那个目录叫安装点(mount  point) 

3.NFS输入输出规则 

 规则一:NFS输出目录,服务器输出的是目录而不是文件系统 

 规则二:如果服务器已经输出了一个目录,如/usr/local,并且有一个文件系统安装在/usr/local 

/extra,那么/usr/local/extra的内容在客户端看不到,除非服务器明确地输出了它,或客户机明确地安装了它。 

 规则三:客户机可以安装一个输出目录的子目录,前提是此子目录不是另一个文件系统 

 规则四:一个主机不可以将一个输入的目录再次输出。例如,如果一个主机通过NFS安装/usr/local,它就不能将/usr/local输出给另外的主机。 

 规则五:一个已经输出目录的子目录不可以再输出,除非子目录在一个不同的文件系统上。还是举个例子:假设你要按只读方式输出根文件系统的跟(/)目录,但是又要按读写方式输出/tmp目录。你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除非/tmp被安装在不同于跟的文件系统

.NFS安装

只需安装两个软件包即可,通常被默认安装

#rpm -q nfs-utils portmap 

插入linux的第一张光盘

#mount /mnt/cdrom #cd /RedHat/RPMS #rpm –ivh nfs-utils-1.0.1-2.9.i386.rpm  #rpm –ivh portmap-4.0-54.i386.rpm

portmap软件包中的portmap服务,为NFS提供RPC服务的支持.nfs-utils软件包中提供了NFS服务器程序和相应的维护工具,#rpm –ql nfs-utils

支持RPC的概念:使进程产生的调用看起来象是一个普通的调用,而真正的执行是在其他进程中——也许是一个远程系统中的进程。各种RPC执行协议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发展,那就是用隐藏执行细节来简化进程间通信的复杂性。

RPC机制的核心概念就是将函数调用产生的数据串行化到一个顺序流中,然后在连接接收端对它进行重组。这两种行为同步发生,就好象传统的过程化编程一样。RPC客户端进程发出一个看似标准的函数调用,但是,这个调用不会在本地执行,调用参数被打包并传递到一个远程的执行环境当中,在那里它们再被传入真正的执行函数当中。在完成函数执行后,执行结果又被串行化传回客户端,再由客户端函数传给调用者。

.NFS的配置

1.服务器的配置:NFS服务器的配置文件exports,export文件在目录/etc/下,用于配置NFS服务器所提供的目录共享.exports文件默认设置为空,这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exports(输出)文件

要输出的共享目录 客户端主机地址(设置选项)

/home/share       *(sync,ro)

共享目录:设置系统中需要为共享的目录路径

客户端主机地址:192.168.1.19 abc.com指定域名的主机 192.168.1.0/24指定网段中的所有主机 *.abc.com指定域中的所有主机 *所有主机

设置选项:sync设置NFS服务器同步写磁盘(async:资料会先暂存于内存当中,而非直接写入硬盘),ro设置输出的共享目录只读(rw不能共同使用)

2.NFS服务器的启动与停止

启动NFS服务器

#service portmap start

#service nfs start

查询NFS服务器状态:#service portmap status #service nfs status

设置NFS服务器的自动启动状态

#chkconfig –list portmap|nfs查看nfs服务的自动启动状态

#chkconfig –level 35 portmap|nfs on指定运行级,由数字 0 7 构成的字符串

3.showmount命令:查询NFS服务器的共享目录状态

#showmount -h显示showmount命令的联机帮助

#showmount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连接到指定NFS服务器的所有主机

#showmount -e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的输出目录列表

#showmount -d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中已被客户端连接的所有输出目录

#showmount -a [NFS服务器主机地址]显示指定NFS服务器的所有客户端主机及其所连接的目录,例#showmount -a

4.NFS客户端配置

#mount 192.168.1.57:/home/public /mnt/nfshare

#mount |grep nfs查询该目录的挂载状态

#umount /mnt/nfshare卸载卸NFS共享目录

超级详细Tcpdump 的用法

第一种是关于类型的关键字,主要包括host,net,port, 例如 host 210.27.48.2,指明 210.27.48.2是一台主机,net 202.0.0.0 指明 202.0.0.0是一个网络地址,port 23 指明端口号是23。如果没有指定类型,缺省的类型是host.

第二种是确定传输方向的关键字,主要包括src , dst ,dst or src, dst and src ,这些关键字指明了传输的方向。举例说明,src 210.27.48.2 ,指明ip包中源地址是210.27.48.2 , dst net 202.0.0.0 指明目的网络地址是202.0.0.0 。如果没有指明方向关键字,则缺省是src or dst关键字。

第三种是协议的关键字,主要包括fddi,ip,arp,rarp,tcp,udp等类型。Fddi指明是在FDDI(分布式光纤数据接口网??上的特定的网络协议,实际上它是"ether" 的别名,fddi和ether具有类似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所以可以将fddi协议包当作ether的包进行处理和分析。其他的几个关键字就是指明了监听的包的协议内容。如果没有指定任何协议,则tcpdump将会监听所有协议的信息包。
除了这三种类型的关键字之外,其他重要的关键字如下:gateway, broadcast,less,greater,还有三种逻辑运算,取非运算是 ‘not ‘ ‘! ‘, 与运算是’and’,’&&’;或运算 是’or’ ,’││’;这些关键字可以组合起来构成强大的组合条件来满足人们的需要,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普通情况下,直接启动tcpdump将监视第一个网络界面上所有流过的数据包。
# tcpdump
tcpdump: listening on fxp0
11:58:47.873028 202.102.245.40.netbios-ns > 202.102.245.127.netbios-ns: udp 50
11:58:47.974331 0:10:7b:8:3a:56 > 1:80:c2:0:0:0 802.1d ui/C len=43
0000 0000 0080 0000 1007 cf08 0900 0000
0e80 0000 902b 4695 0980 8701 0014 0002
000f 0000 902b 4695 0008 00
11:58:48.373134 0:0:e8:5b:6d:85 > Broadcast sap e0 ui/C len=97
ffff 0060 0004 ffff ffff ffff ffff ffff
0452 ffff ffff 0000 e85b 6d85 4008 0002
0640 4d41 5354 4552 5f57 4542 0000 0000
0000 00
使用-i参数指定tcpdump监听的网络界面,这在计算机具有多个网络界面时非常有用,
使用-c参数指定要监听的数据包数量,
使用-w参数指定将监听到的数据包写入文件中保存

A想要截获所有210.27.48.1 的主机收到的和发出的所有的数据包:
#tcpdump host 210.27.48.1

B想要截获主机210.27.48.1 和主机210.27.48.2 或210.27.48.3的通信,使用命令:(在命令行中适用   括号时,一定要
#tcpdump host 210.27.48.1 and (210.27.48.2 or 210.27.48.3 )

C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D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接收或发出的telnet包,使用如下命令:
#tcpdump tcp port 23 host 210.27.48.1

E 对本机的udp 123 端口进行监视 123 为ntp的服务端口
# tcpdump udp port 123

F 系统将只对名为hostname的主机的通信数据包进行监视。主机名可以是本地主机,也可以是网络上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下面的命令可以读取主机hostname发送的所有数据:
#tcpdump -i eth0 src host hostname

G 下面的命令可以监视所有送到主机hostname的数据包:
#tcpdump -i eth0 dst host hostname

H 我们还可以监视通过指定网关的数据包:
#tcpdump -i eth0 gateway Gatewayname

I 如果你还想监视编址到指定端口的TCP或UDP数据包,那么执行以下命令: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port 80

J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
,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K 想要截获主机210.27.48.1 和主机210.27.48.2 或210.27.48.3的通信,使用命令
:(在命令行中适用   括号时,一定要
#tcpdump host 210.27.48.1 and (210.27.48.2 or 210.27.48.3 )

L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除了和主机210.27.48.2之外所有主机通信的ip包,使用命令:
   #tcpdump ip host 210.27.48.1 and ! 210.27.48.2

M 如果想要获取主机210.27.48.1接收或发出的telnet包,使用如下命令:
   #tcpdump tcp port 23 host 210.27.48.1

第三种是协议的关键字,主要包括fddi,ip ,arp,rarp,tcp,udp等类型
除了这三种类型的关键字之外,其他重要的关键字如下:gateway, broadcast,less,
greater,还有三种逻辑运算,取非运算是 ‘not ‘ ‘! ‘, 与运算是’and’,’&&’;或运算 是’o
r’ ,’||’;
第二种是确定传输方向的关键字,主要包括src , dst ,dst or src, dst and src ,
如果我们只需要列出送到80端口的数据包,用dst port;如果我们只希望看到返回80端口的数据包,用src port。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dst port 80 目的端口是80
或者
#tcpdump ?i eth0 host hostname and src port 80 源端口是80 一般是提供http的服务的主机
如果条件很多的话 要在条件之前加and 或 or 或 not
#tcpdump -i eth0 host ! 211.161.223.70 and ! 211.161.223.71 and dst port 80

如果在ethernet 使用混杂模式 系统的日志将会记录

May 7 20:03:46 localhost kernel: eth0: Promiscuous mode enabled.
May 7 20:03:46 localhost kernel: device eth0 entered promiscuous mode
May 7 20:03:57 localhost kernel: device eth0 left promiscuous mode

tcpdump对截获的数据并没有进行彻底解码,数据包内的大部分内容是使用十六进制的形式直接打印输出的。

FreeBSD磁盘组织学习笔记

FreeBSD磁盘组织学习笔记
在FreeBSD中分区与文件系统是一一对应的,它这里的分区和常用的在Windows中的分区的意思不一样(如:MS-DOS分区),在FreeBSD中,将一块硬盘可以最多分成四个slice(片段),每一个slice上又可以分成最多8个分区(partition),这里的一个slice就相当与Windows里面的一个分区看成为一个slice,在FreeBSD中将一个slice分成8个(partition)分区,分别表示为a,b,c,d,e,f,g,h,传统上a,b,c,d分区有特别的意义,如a表示root分区,b表示swap分区,c表示整个slice,d表示整个硬盘。但在FreeBSD-2.0.5 Release后,只需要C定位为整个slice,其他各盘可以互换,但一般还是依照传统。
Slice 其编号是从1到4,Slice编号在设备名后面,并有一个s前缀,从1开始,如da0s1是第一个SCSI磁盘驱动器的第一个Slice,每个磁盘上只能有四个物理Slice,自己可以在物理Slice中使用适当的类型来创建逻辑Slice,这些扩展Slice 编号从5开始,因此ad0s5是第一个IDE磁盘中第一个扩展Slice; Slice“专项指定”物理驱动器,和其他驱动器都包含partitions,那几个partition都是字母从a 到h来标记,如ad1s3e表示第二快IDE磁盘上第三个Slice的第五个partition。
磁盘设备的代码
代码 说明
ad ATAPI (IDE) 磁盘
da SCSI 直接存取磁盘
acd ATAPI (IDE) 光驱
cd SCSI 光驱
fd 软驱

样例磁盘, Slice, 和 Partition 它们的命名
命名 说明
ad0s1a 在首个IDE磁盘(ad0)上的 第一个slice (s1)里的 第一个partition (a)。
da1s2e 在第二个SCSI磁盘(da1)上的 第二个slice(s2)里的 第五个partition(e

一个磁盘的布局
从在系统里的首个IDE磁盘图表可以显示出FreeBSD的见解。假设磁盘大小为4 GB,它里面包含了两个2 GB 大小的slices (但在MS-DOS叫partitions)。 首个slice是一个MS-DOS磁盘叫C:,而第二个slice是FreeBSD配置好的slice。 FreeBSD配置好的slice有三个partitions和另一个交换分区。

关于/proc 文件系统

1. Linux和freebsd下都有/proc 文件系统,它是内存里的一个虚拟的文件系统

2. /proc 文件系统在Linux和freebsd 下的异同
Linux                                                               freebsd
df -h 时不显示                                                df -h 时显示,并占用100%
含有进程及其它系统信息                             只含有进程信息

 

3. /proc文件系统内容解释

/proc 文件系统是一个假的文件系统。它不存在在磁盘某个磁盘上。而是由核心在内存中产生。用于提供关于系统的信息(originally about processes, hence the name)。下面说明一些最重要的文件和目录。 /proc 文件系统在proc man页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proc/1 
关于进程1的信息目录。每个进程在/proc 下有一个名为其进程号的目录。
/proc/cpuinfo 
处理器信息,如类型、制造商、型号和性能。
/proc/devices 
当前运行的核心配置的设备驱动的列表。
/proc/dma 
显示当前使用的DMA通道。
/proc/filesystems 
核心配置的文件系统。
/proc/interrupts 
列出使用中的中断号,这在硬件冲突的诊断中十分有用。
/proc/ioports 
当前使用的I/O端口。
/proc/kcore 
系统物理内存映象。与物理内存大小完全一样,但不实际占用这么多内存;it is generated on the fly as programs access it. (记住:除非你把它拷贝到什么地方,/proc 下没有任何东西占用任何磁盘空间。)
/proc/kmsg 
核心输出的消息。也被送到syslog 
/proc/ksyms 
核心符号表。
/proc/loadavg 
系统"平均负载";3个没有意义的指示器指出系统当前的工作量。
/proc/meminfo 
存储器使用信息,包括物理内存和swap。
/proc/modules 
当前加载了哪些核心模块。
/proc/net 
网络协议状态信息。
/proc/self 
到查看/proc 的程序的进程目录的符号连接。当2个进程查看/proc 时,是不同的连接。这主要便于程序得到它自己的进程目录。
/proc/stat 
系统的不同状态,such as the number of page faults since the system was booted.
/proc/uptime 
系统启动的时间长度。
/proc/version 
核心版本。

 

相关资料: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proc.html

问题:不知道freebsd下的系统信息如何方便地得到?

PHP中的错误与异常

1. PHP中的错误与异常时不同的,try 不能捕获到函数中非throw产生的错误,set_error_handler函数可以设置错误处理句柄,set_exception_handler可以设置异常处理句柄,不过,异常一般不这么做,都是用try{}catch(){}来处理的。

2. 不像C语言,函数的返回值可以标识函数是否执行成功,也可以标识可能产生的错误类型,如open函数在打开错误时总返回-1,但是错误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只是可以通过errno全局变量来获取详细的错误号,虽然php同样有fopen函数,但是没有类似errno的全局变量(可能是我没有发现,但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