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vagrant

使用vagrant启动的虚拟机总是有一块特殊的网卡,ip地址为10.0.2.15, 这是个什么东东?

为了便于和虚拟机通信以及虚拟机自动上网等原因,vagrant自动为虚拟机创建了一个nat类型的网卡,所有虚拟机上该网卡的ip地址是一样的,所以只存在这一块儿网卡的时候,虚拟机之间没法通信。

vagrant 宿主机和虚拟机之间通信一般采用ssh或winrm,当将本机的2205端口nat到某虚拟机的22端口时,2205端口实际上是有虚拟机进程virtualbox来listen的,即使将上述的网卡down掉,也是能正常建立tcp连接的,这大概和virtualbox虚拟网络的实现方式有关

需要打包的虚拟机只需要保留一个网卡,nat方式的,并且网络连接上设置“自动获取ip地址”

winrm

winrm 协议报文:

 

当windows上存在了一个“未识别的网络”时(该网络被设置为了“公用”),于是winrm就不能使用,错误如下:

表现为: winrm请求虽然已经连接上了,但是不响应client发送的请求报文

理论上来讲,应该可以设置winrm listen的端口,不去listen那个“公用”的网络连接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vnc 学习

vncserve命令示例:

启动vnc:

 

查看有哪些session:

再启动一个:

查看:

删除指定session:

 

vncserve listen哪个端口?

每个session占用一个单独的端口,每个session同时只能有一个用户使用; 通过 :number 启动的session,其listen的端口号为 5900 + number

对于client来讲,使用vnc不同于其他服务,不需要指定端口号,而是指定number,如:

172.16.10.10:1

那么client就按照约定的规则,连接 172.16.10.10:5901 端口

linux 之多网卡问题

现象:

centos  6或7上配置两块(或者多块)网卡,如果默认网关配置在eth1(ip1)上,则通过另外一块网卡(如eth2(ip2))访问该主机就是访问不了的;但是,如果在eth2上做一个桥br2(ip2),该主机上面的虚拟机桥接该网卡,并且虚拟机的ip地址为ip3,则从其它主机上虽然访问不了ip2,但是可以访问ip3,就是说,访问虚拟机是正常的

调试:

  1. ping ip2 的时候,在eth2上是可以用tcpdump抓到数据包的,显示,服务器收到了数据包,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服务器没有回包
  2. 在服务器上使用ping -I eth2 ipx(这里假定其它主机的ip地址为ipx),eth2上没有数据包出现,显然,出于某种原因,服务器根本没有发包出去
  3. 两块网卡配置没有太多差异,唯一的差异就是默认网关在谁身上,默认网关很大程度上(不完全)表现在默认路由上,好吧,把默认路由删掉,给ipx单独添加一条路由,结果对上述测试没有任何影响

分析:

  1. 应该和服务器本身有关系,和其他外部的设备都没有关系
  2. 应该和内核有关系吧(晕,不好猜吧)

查资料:

  1. 发现和一个叫做 rp_filter的内核参数似乎有关系,修改如下:

    结果: 好了
    参考资料: http://blog.csdn.net/cybertan/article/details/9087829

    说明:

    1. 两个配置都需要,如果其中一个为1,则内核就参考谁
    2. 如果是br2桥接到eth2上的情况,访问br2是否正常则和eth2的该配置没关系,需要设置br2的该参数

关于rp_filter:

rp_filter : BOOLEAN
默认值为False

  • 1 – 通过反向路径回溯进行源地址验证(在RFC1812中定义)。对于单网卡主机和stub网络路由器推荐使用该选项。
  • 0 – 不通过反向路径回溯进行源地址验证。
  • 默认值为0,但某些发布在启动时自动将其打开。 (router默认会路由所有东西﹐就算该封包’显然’不属於我们的网路的。常见的例子﹐莫过於将私有 IP 泄漏到 internet 上去。假如某个网卡﹐其上设定的网络地址段為
    195.96.96.0/24﹐那么理论上不会有212.64.94.1 这样的地址段封包会到达这个网卡上。许多人都不想转发非本网段的数据包﹐因此核心设计者也打开了方便之门。在 /proc 裡面有些档案﹐透过它们您可以让核心為您做到这点。此方法被称為 “逆向路径过滤(Reverse Path Filtering)”。基本上﹐假如对此封包作出的回应﹐不是循其进入的网卡送出去﹐那它就被置之不理。)

docker mount on fly(容器动态挂卷)

理论上来讲,mount操作一定是发生在容器启动之后的(包括宿主机也如此);但是,docker只是在create好run的时候提供了挂载卷的方法,一旦容器被创建,我们将再没有机会给容器挂载新的卷了;如果非要这么做的话,只能销毁、重新创建容器,好生繁琐。

既然理论上可以在容器启动之后挂载新的卷,docker没有提供相应的API,那么又该如何做呢?

  1. 办法一: hack一下docker,提供这方面的功能; 缺点: 随着docker版本的升级,代码维护起来比较麻烦
  2. 办法二: 从系统层面来实现,参考: https://jpetazzo.github.io/2015/01/13/docker-mount-dynamic-volumes/

办法二还是比较科学的,这里测试了一下,确实好用,脚本如下:

 

docker-enter 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jpetazzo/nsenter

注意:

  1. 这里用到了一个importenv的程序,可以参考容器环境变量来设置执行命令的环境变量,是个不错的办法,只是引入了一个其他的程序
  2. 这个要求容器中安装mount命令,该命令的依赖比较多,而且很少使用,所以,容器中一般都没有,需要手动安装,如果去掉那些依赖,单独安装一个mount命令会好一些
  3. 这个方法不适用于不基于块设备的文件系统,只有在/proc/mounts能正确得到块设备节点(上面谈到,并不总是能正确得到)的时候才能起作用。(比如: cephfs挂在的目录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