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软件开发方法

以前的软件开发非常注重方法,注重质量,软件开发周期长。

现在的软件开发更注重快速迭代。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以前的软件多是开发完卖出去的;

现在的软件大多是自己提供线上服务的;

所以:

对于前者,你不可能让客户每天部署一个新版本;

对于后者,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正,成本很小。

以前开发软件,更关心能用,可用。至于可维护性并不重要,毕竟复杂的维护还能收更多的维护费用呢。

bash 之 信号处理

缘起:

docker stop 时往往会比较慢,起原因多半是docker 容器的init进程没有正确处理信号所致;docker stop的行为为: 先发送一个SIGTERM(15) 信号给init进程,如果一段时间(默认10s)后,依然没有退出,就直接发送 -9 信号,常常我们会登上10s,最终,进程的退出依然是仓促的;所以,实现一个好的init进程非常重要。

想用bash写一个docker 的init进程,当收到SIGTERM信号时,通知容器中的其他进程退出,其他进程退出后自己再退出,这样的话,其他进程可以有时间优雅退出,而且stop操作还可能很快完成。

版本1:

实际并不凑效; 原因: bash 在执行外部命令的时候,是不处理信号的

 

改进:

不足:当有信号到时,依然要等sleep 睡足才能处理信号,如果每次sleep 时间足够短,则总是启动sleep进程也非常不优雅,本身总是看到一个sleep进程已经够闹心的了

 

改进:

优点:

  1. 看不到sleep函数了
  2. read line 并不消耗多少资源
  3. 虽然 read 函数是阻塞的,但是却不影响bash实时处理信号

缺点:

  1. 创建容器时需要 -it 选项,因为bash标准输入需要是正常的,才能是的read不会失败而正常阻塞,否则,read会一直失败,导致死循环占用100% CPU ; 安全一些的做法是,发现read失败直接退出

 

测试脚本:

执行该脚本,然后发送信号15给bash进程,发现:

  • 当执行到sleep 10 的时候,不能实时处理信号
  • 当阻塞在read时,可以实时处理信号

 

下面这种写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实时处理信号,但是,这个bash进程会fork一个子进程,从top中看起来不够干净。

 

关于云上负载均衡的使用

对于http负载均衡,往往有超时限制;对于tcp负载均衡,往往不做源地址转换(无法通过配置的方式设置为需要源地址转换),对于如下部署方式:

APP如果调用自己的话,可能服务器A发起请求,经过负载均衡后,又落到了服务器A自身,这是,由于负载均衡没有做源地址转换,所以,A的回包是发现目的地址就是自己,就不需要离开本机了,然而这种没有经过源地址转换的回包是不会被认可的,所以,这种部署方式存在较大弊端,尤其是一个服务器上部署多个应用时,应用之间的频繁调用就必然会遇到这个问题。

 

改进方案:

 

如果请求发起总是在APP上,则上述模式工作的会比较好;

但是,还有情况需要考虑,nginx做内部重定向的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当访问a.i.phpor.net 时,很可能需要nginx直接内部转发到b.i.phpor.net ,这是,请求发起者是nginx,为了节省资源,b.i.phpor.net 也是使用的同样的负载均衡和nginx,于是,又出现了前面所讨论的问题。

 

再次改进,确保nginx不会重定向请求到负载均衡,毕竟还是要回来,索性在nginx上稍微麻烦一些,直接转发到自己,或者nginx上将所有自己能提供的服务的域名都解析到127.0.0.1